从“中国梦”这个词散发光芒的一刻起,高职师生的热情就已经被点燃。在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许多高职学校一样,他们以“中国梦”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以“中国梦”激发大学生追求成功成才的梦想,以“中国梦”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营造。
更重要的是,在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书记江才妹眼中,“中国梦”折射出的是学校医疗器械的“育人梦”。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专门培养医疗器械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该学校被誉为我国现代医疗器械技师的摇篮。这所学校的规模不大,在校学生统共才4000余人,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都结合了学校独有的医疗器械专长,在国内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其中,医学影像设备、医用电子仪器、药剂设备3个专业属教育部批准的专科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工程技术专业是中日合作办学专业,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受到日本用人单位的赞扬。
江才妹说:“中国梦的目标愿景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而医疗器械产业承担着老百姓的用械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的重大责任,直接关联人民身体健康和民生幸福,中国梦的内涵要实现民族振兴,而医疗器械产业一直保持着高度发展态势,被誉为朝阳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由此可见,中国梦与医疗产业的健康、民生、朝阳的三大特性高度契合,中国梦的提出点燃了、激发了医疗器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梦想。”
正因如此,把学校办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行业背景优势的、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成为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的“中国梦”。
此前,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解读过上海高职的国际化。他说,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培养的学生要能在国际上从业。比如说律师、医生、工程师等职业,这些行业都有很严格的准入标准,有专业的认证。如果没有通过,就没有权利去从业。所以,我们要引入国外的教学标准,或者与国外的教学标准接轨。
在印杰看来,教育国际化的最高阶段是输出标准,如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把学校办到美国去,就有点输出标准的意思。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梦的实现。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于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的“中国梦”表示肯定,她说,规模小不一定是高职院校走向国际化的瓶颈,完全可以利用上海自然天成的产学研基地优势,服务产业的需求,大胆探索现代医疗器械职教体系走向世界,把办世界一流高职的口号喊出去。